然而秦国入主中原的路被晋国所阻,在数次东出失败后,秦穆公采纳百里奚的计策转而向西发展。最终消灭西戎十二国,拓土千里,称霸西戎,大大拓展了秦国疆域。秦穆公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是周天子认可的西霸王。秦穆公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0.秦康公—11.秦共公—12.秦桓公—13.秦景公—14.秦哀公—15.秦惠公—16.秦悼公—17.秦厉公—18.秦躁公—19.秦怀公—20.秦灵公—21.秦简公—22.秦惠公—23.秦出公—24.秦献公—25.秦孝公
秦孝公变法图强
秦穆公死后,秦国陷入内斗,在诸侯间的地位日益下降,到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时期不得向魏国割地求和。
秦孝公继位后,他以恢复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颁布求贤令,召来商鞅。他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图强,因为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制度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了旧势力的反对。在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纤陌、统一度量衡等政策的刺激下,秦国国力不断强大,百姓生活富足。
秦孝公(左)、商鞅(右)剧照
秦国国力日益强大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外征讨,收复失地,各国开始拉拢或依附秦国。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称号,秦孝公派太子驷率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彰显秦国霸主实力。
26.秦惠文王
赢驷称王,用张仪连横之策瓦解六国合纵攻秦之势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赢驷即位,宗室矛盾加剧,商鞅被车裂,但秦法得到了延续。
嬴驷承继孝公遗志,多次进攻魏国,不仅夺回河西之地,还迫使魏国割让大片土地。公元前324年,赢驷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的第一位王。秦惠文王重用贤才,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
针对六国合纵攻秦,赢驷用张仪的连横策对六国逐个击破,瓦解了六国联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为日后秦灭六国创造了条件。
27.秦武王—28.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56年,秦国突飞猛进,统一天下野心毕露
秦惠文王死后,嫡长子秦武王嬴荡继位。秦武王孔武好战,在与人比赛举鼎后气绝身亡,年仅23岁。异母弟秦昭襄王继位。
秦昭襄王继位之初,其母宣太后(芈八子)当权,宣太后的弟弟魏冉为将军。宣太后垂帘听政,重用芈氏族人。魏冉很有白干,他重用白起担任秦军统帅。宣太后还困死了楚怀王,杀了义渠王,斩除了秦国在西部的后患。
宣太后晚年,秦昭襄王逐步将芈氏权力收回,强化中央集权。他统一六国的目标非常明确,重用范睢,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离间六国,秦国先后战胜韩赵、楚、齐,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
通过长平之战,秦国消灭了赵国40多万主力军队。此后,六国中已经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单独和秦国对抗。秦国又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多年的统治。秦国威震天下,为日后嬴政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9.秦孝文王—30.秦庄襄王—31.秦始皇
嬴政灭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秦昭襄王去世后,儿子秦孝文王继位。他仅在位三天就去世了,儿子秦庄襄王继位。秦庄襄王拜吕不韦为相,封文信侯,在位3年,儿子嬴政继位。
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大权独揽。前238年,嬴政平定了长信侯嫪毐的叛乱,接着又铲除权臣吕不韦的势力,重用尉缭和李斯等人,推行统一战略。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秦灭掉六国,接着又平定百越,完成一统。秦王政称帝,使用“皇帝”称号,史称“秦始皇”。
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大事;在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还修筑万里长城,增强军事抵抗力。然而常年的征战使民生凋敝、百姓生灵涂炭,秦法又繁琐苛刻,民怨沸腾,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
32.秦二世—33秦王子婴
秦朝灭亡
秦始皇驾崩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秘不发丧,在赵高和李斯的教唆下杀害兄弟姐妹二十多人,并逼死了本应继位的公子扶苏,从而当上了秦二世。秦二世继位后贪图享乐,赵高掌握实权,施行残暴的统治。在赵高的教唆下,秦二世残忍杀害了李斯。
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项羽等人起兵共抗秦。前207年九月,完全掌权的赵高试图自立为帝,逼杀秦二世。赵高想要称帝,然而大臣和将领们没有人响应,他只好拥立了扶苏之子子婴,又以六国旧部起事为由,让扶苏去帝号称王,实则是为日后自己称帝做准备。令赵高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居然被子婴设计刺杀,并灭三族。
前207年10月,刘邦率大军兵临咸阳,仅在位46天的子婴投降,秦朝灭亡。项羽军入咸阳后,杀死子婴,焚烧秦宫室,秦国历代基业至此彻底覆灭。
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建立,到公元前207年灭亡,仅有短短的15年时间。然而秦国从公元前770年成为诸侯国,到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有长达563年的历史。
秦始皇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誉为“千古一帝”,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国历代国君一览表
秦嬴—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1.秦襄公—2.秦文公—3秦宪公—4.秦出子—5.秦武公—6.秦德公—7.秦宣公—8.秦成公—9.秦穆公—10.秦康公—11.秦共公—12.秦桓公—13.秦景公—14.秦哀公—15.秦惠公—16.秦悼公—17.秦厉公—18.秦躁公—19.秦怀公—20.秦灵公—21.秦简公—22.秦惠公—23.秦出公—24.秦献公—25.秦孝公—26.秦惠文王—27.秦武王—28.秦昭襄王—29.秦孝文王—30.秦庄襄王—31.秦始皇—32.秦二世—33秦王子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