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ay mate!
我在澳大利亚东部布里斯班,刚入秋的天气忽晴忽雨简直不能更戏剧化。
写在前面的话
这学期初,我从西海岸的西澳大学 (UWA) 转学到东海岸的昆士兰大学 (UQ) 继续读社工硕士 (Master of Social Work) ,生活、学业和兼职工作都全部要重新开始。之前公众号一直断断续续更新,其实经历和想法都很多,但因为忙或者懒,总是等到那些在脑海中闪过的选题灵感都渐渐消失了就没有然后了 …
最近看了一些东西,觉得还是要坚持记录,毕竟当下的感受很珍贵,再回忆也不一定能还原出来。虽然有些观察很粗浅,有些想法还不够成熟,但都要从某处开始,而不是去等待所谓 “ 完美 “ 的时机再放手做事。我其实算是对 self-worth 评价比较低的人,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是觉得写出来的东西不够好,但这些在成长中的迷茫、挣扎、思考和不断尝试,才是回头来看最宝贵的东西,也能让以后再来澳洲读书的后辈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写作记录,梳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思考,希望把零散的碎片理出一些头绪,分享给后辈或者同路人。
个人感觉在留学届,留美留英都有很多 KOL ,很多故事很多参考,但澳洲留学生好像 KOL 很少,澳洲人开玩笑说自己由于地理上跟世界大多数国家隔离,所以澳洲人的心态也是一副管你全世界再热闹 / 再乱,我依然乐呵着享受我的生活。有时感觉就像生活在一个泡泡里,但随着全球化、移民潮和恐怖主义的扩散,生活在澳洲也需要去关注世界局势,虽然澳洲本身感觉话语权并不大。总而言之,希望自己的经验,以及以后如果有机会能采访不同专业/文化背景的澳洲留学生,能给希望来澳洲读书的同学们一个参考。希望澳洲留学生群体能更多发声 & 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成长体会。
关于澳洲留学这件事儿
一转眼开学已经 5 周了,这两周已经做了一个小组作业和 presentation, 录了一个模拟社工初次接触案主的访谈 (social work interview) ,下周一有一个关于社工专业伦理 (social work ethics) 的闭卷考试,下周四有一个法院观察报告要交 … 比起之前在西澳大学的作业形式,昆士兰大学这个项目的要求更高,作业形式更丰富,阅读量和作业量也更多一些。
在澳洲读硕士,一般一学期 full-time load 需要修读 4 门课,像我们这种社会科学,就会有 lecture --即一个老师在上面讲课, lecture 之后会有 tutorial --即对于当节课内容的应用,会有一个 tutor 带领辅导。因为我读的社工专业是个很强调实践的应用学科,老师们一般都是有过社工实践经验,并且做过 research 。又因为社工有很多实践领域,比如健康、精神健康、儿童与家庭、学校、家庭暴力等,课上老师也会请不同领域的社工来做讲座分享经验。比较有趣的是学生们记笔记,主要有 3 种方式:第一种是那种比较传统的或者上了年纪的学生,他们会把 ppt 打印出来,然后在上面记笔记;第二种是单独拿个笔记本做笔记;第三种是带个笔记本电脑做电子笔记,话说同时听到很多人噼里啪啦打字也是很热闹。我记得之前在西澳大学有一次上课,有个学生突然当着全班人,对后面的一个同学说,你能不能打字声音小点,很打扰我集中注意力听课 …
在课上,一般老师都会理论联系实际,或是他们亲身经历的案子,或是最近新闻时事正在热烈讨论的议题。社会工作专业的课堂很生动,因为完全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在讲,中间涉及的很多问题,听课的学生都会有很多想法和贡献。
社工硕士专业是个 qualifying degree, 也就是说本科大家都不是读社工的,但昆士兰大学申请时会要求本科修读过 social & behaviour science, 所以我们专业有很多本科是修读心理学、犯罪学、政治科学等的学生。跟澳洲大部队留学生专业比如商科或者工程(就是可以一个班绝大多数都是国际学生,国际学生中大部分是亚洲学生,亚洲学生中大部分是中国学生那种怀疑自己出了一个假的国的 feel )比起来,这个专业的国际学生占少数,大多数是本地学生。
本地学生在年龄和背景方面都非常多元,有些年龄就是本科刚毕业的 20 出头,有些是 30 出头的宝妈宝爸,有些就是快赶上我爸妈年龄的 40 , 50 岁,还有的年龄我感觉都是爷爷奶奶辈了。有小部分刚毕业就直接来读 master 的,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他们本科读的是心理学,但在澳洲要做专业的心理学家那条路很难,只有少数本科读心理学非常优秀,能够进入多一年的 honor ,再经过一个 master 学位 & 实践才行。而没能进入 honor 项目的人就只好换个方向比如读个社工学位。大部分都是有工作经验,有些人是转行来做社工,像是我们班里有医生、护士、人类学学者,也有一些是本身就在 human service 领域工作,比如 child safety, residential care 。有很小一部分国际学生,目前据我观察有美国、加拿大、印度、中国、菲律宾。我跟两位美国的留学生聊,其中一个本科就在美国读的社工,也有 4 年多工作经验,她很实在地说想再来澳洲读个社工学位是因为希望能留在澳洲(因为社工这个工种在澳大利亚政府的独立技术移民清单上),毕竟社工在澳洲的待遇比美国好很多。另一个刚毕业的美国同学说,她就是想来看看不一样的世界,因为感觉现在身边的美国人都很喜欢抱怨 … 因为在各个领域的丰富经验,经常上课的时候会有学生在老师讲到某个点提出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或者分享关于某个问题的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相比中国学生,这些澳洲本地学生更加敢于质疑和发声。
图: 2017 年上半年在西澳大学时研究澳洲土着人课题的小组组员
我个人觉得,中国学生在社工专业课堂上的沉默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1. 中国学生有一些语言文化障碍需要克服,毕竟英语不是母语,如果是第一次出国,再加之澳洲口音并不是中国学生比较熟悉的美式或者英式英语,需要适应。在文化方面,澳洲人有一些自己的幽默,以及社工会涉及很多澳洲社会的议题和制度,不了解澳洲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和服务可能会不知所以然。 2. 我们多年来的学校教育经验中,老师才是权威,学生就应该认真听讲,而不是主动质疑发问,或者是分享自己的经验,而这在澳洲课堂,正是一种很积极的 peer social learning (同辈社会化学习)。主动参与课堂,会让自己更好地吸收消化课堂内容,在澳洲生活两年,也在社工领域有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我在社工课堂上已经敢 & 会主动提问,以及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和观察。其实在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我们作为多元族裔 ( 澳洲这边叫 CaLD—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 的一部分,可以给澳洲白人这个群体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我们班里有位印度大哥,以前在印度是个研究瑜伽的学者,也很热心政治,下课就喜欢拉着不同的同学讨论政治,课上发言也经常以印度为参照讨论。虽说印度口音确实听起来有点困难,但小哥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态度非常值得学习。
分到做小组作业,真的非常看人。 2017 年我刚开始在澳洲念书,一个小组 6 个人,我和 4 个澳洲人以及 1 个移民澳洲多年的爱尔兰人。当时的课题是关于澳洲土着,那时候我只能从书上看点皮毛,但组员们都有丰富的和土着打交道的经验或者观察,甚至有个看起来完全就金发碧眼的姑娘是有土着血统。所以小组讨论的时候经常我能说的点都被他们说完了,他们还能拓展一大堆 … 然后就问我有什么想法,我真的表示无话可说啊。但是到了今年,因为转学前有了对社工和澳洲社会文化更深入的了解、体验和观察思考,第一个和澳洲同学搭档的作业完全是我在主导,但那姑娘也特别配合。另一个小组作业,一共 4 个人, 1 个澳洲本地学生、 1 个美国学生、 1 个菲律宾学生和我,在讨论中我也很积极主动并且推动小组进程--连 facebook messenger 小组建群都是我弄的这种事我会说?
今天这篇的最后来点番外:话说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上课要有上课的样子,但在这边,有时候如果一节课时间很长,会有同学特别自然地拿出一些小零食补充能量,比如 apple slice (这周二我上 tutorial 讨论的时候旁边的澳洲同学直接掏出一个苹果边啃边讨论画风经验也没有很奇怪 … ),坚果什么的。简直是太自然不过。
1234
感恩 亲身经历很宝贵 期待更多经历分享!